图米小说网 > > 汉末数风流 > 第一卷 雒阳雏虎 第二十六章 竹纸与大雪

第一卷 雒阳雏虎 第二十六章 竹纸与大雪

投推荐票 /    (快捷键:←)上一章 / 章节目录 / 下一章(快捷键:→)    / 加入书签

自从见识过了李锅、李炉,蔡邕本以为自己对李继拿出来的东西已经麻木了,没想到这次依旧是让他激动不已。

今年冬天,蔡府的下人几乎走遍了整个雒阳城的大户门府,全都是被人家邀请去指导如何建造火炉,使用煤炭。有几个资格老的仆人甚至被被宣进了宫里,专门去教导宫里的匠人这些技艺,皇宫的各处也在不久后搭起了炉子,束起了烟囱。

蔡府的仆人何时这么有面子过,全靠府上的小神童的发明才会如此受人待见。所以每到一家门府,一旦有人问起,都是不遗余力的宣传,这是蔡府上“古来之神童”李继发明的暖火炉,连皇宫里都用上了。

于是继李锅不断在民间传开,进入了寻常人家后,“李炉”也有了风靡全雒阳的趋势。

曹操在明白了怎么回事后,端坐在席子上眯着眼仔细端详起李继来,直把李继看的有些发毛。

“我真想把你脑壳敲开,看看里面都与别人有什么两样。”就这样看了好久,曹操终于是开口了。

无论他再怎么看,李继仍是如往常一般,依旧是那个小小的稚童。除了眉目隐隐有些不与年龄相称的英气,其他地方与普通的十来岁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。

蔡邕在一旁也是深表同意的点了点头。不怪他如此想,去年冬天李继扬言自己要改良造纸术,造出适合书写的纸时,他虽然嘴上在鼓励李继,也拿出了顾雍的拜师礼资助他,但心里还是有点不以为意的。甚至当时除了顾丰之外,没有一个人对李继有信心。

毕竟纸这个东西自从被人发明出开始,就曾有无数人想要改进它,几百年的发展下来,都始终都代替不了竹简。蔡侯纸当初问世时也曾轰动一时,直到后来士子们发现这蔡侯纸也并不多适合书写,完全代替不了竹简、布帛,才又渐渐沉寂下去。现在李继拿来的这两沓纸,不仅书写起来极为清晰舒畅,竟然还能区分出贵贱。

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造纸不仅将会是个暴利的行业,而且能够全民普及,有贵有贱那就有尊有卑,再贫穷的士子也能用得起纸张。只要能保证产量,那轻便的纸张代替繁重的竹简的时代或许真的会马上到来。蔡府上那两座阁楼的藏书若是换成纸来书写,恐怕连两层也摆不满。

李继听了曹操的话有些无语,自己就算是加快了某些方面历史的进程,那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。还能有啥两样,敲开脑壳子不也就是白花花的一片脑花?

“这样好了,小子当初跟造纸行签的章程,是能书写的纸张一旦能造出售卖,以后买卖所得的利润就三七分成。伯喈先生,您与翁叔先生和顾师兄三人一人两成,小子留一成好了。”李继没顾及曹操在旁边,直接跟蔡邕讨论起如何分钱来。

蔡邕闻言则是先瞟了一眼曹操,见曹操并没有什么反应后,皱眉思考了一会,然后对着李继摇摇头。

“不妥,不妥。纸张能书写,全天下的士子都会争先抢购,这个买卖日后必然会日进斗金,我们三人虽然当初是资助了你一些,但绝不至于每人能分得两成利润。那这样吧,我们三人每人一成,你占四成。”

李继一时却是摇了摇头,若是与蔡邕关系一般,那自己独占四成也就罢了。可这将近一年的相处下来,很多时候都是多亏了这个和善的老头,不多给点好处自己心里着实有些说不过去。

突然,李继想起来了那个被薅羊毛的小不点,或许能通过他多分给蔡邕一些,就当报答一下蔡邕的恩情。

“那这样,您三人再加上顾雍小弟,每人占一成,小子就贪点便宜,占三成了。”

蔡邕想了一下,也是点点头同意了,对李继分给顾雍一成感到极为满意。顾雍即是自己的亲传弟子,又是顾丰的族侄,两人自然可以随意处置这一成的利润。至于马日磾,他当初就资助的最少,少得点也是应当的。

一旁的曹操一直在关注着两人谈话,见李继毫不犹豫的在自己面前谈论起这些事,心里也是有些小感动,这可是极为信任他才有的表现。至于蔡邕那若有若无看了自己的那一眼,当然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,但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。这么大的买卖当着他人的面谈论分成,总归让人会有些顾虑,人之常情,不能怪蔡邕。

愉快的瓜分了还未到手的利润,李继就先行离开了,留下曹操与蔡邕两人边讨论书法,边欢喜的用起那两沓新制的纸张。

李继可不想现在就暴露自己会书法的事,他也知道,书法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。要是他现在就写得一手铁画银钩的好字,连他自己都要怀疑曹操是不是真会偷偷把他脑壳给敲开看看。

今年冬天的雪下的很早,也很大,站在阁楼往外望,目光所及的雒阳城都像是披上了厚厚的银色外套,高高低低的角楼阁楼参差不齐的错落。

蔡邕这几日很高兴,一到晚上就拉着李继闲聊,说什么大雪兆丰年,明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。

李继也趁着这个机会带窦娥和顾雍出门转了几圈,两个小孩很是高兴,一出门就到处东奔西跑,见到卖零食的又站住脚,怎么也不肯动,差点没把边抱着蔡琰边看着他们的马忠给累坏。

雒阳既是都城,又是现在天下间最好的城池,但实际上也是有着不少乞丐,老少皆有,三五成群的赤脚在大雪封盖的街道上流动,见到衣衫富裕的人就立马跪下磕头。

只要有人来,李继都会随意的扔几枚钱出去,不一会就被闻声而来的乞丐们团团围住。直到雒阳城内管控纪律的队伍把他们驱散开,李继一行才能继续往前走,身后没捞到好处不甘心的乞丐们依旧是三三两两的远远吊着。

与那些因雪灾聚集在雒阳城外的流民相比,这些乞丐显然是更讨人嫌。

这不是李继第一次见到流民潮,去年从九江走了两千里路赶到雒阳时,他就曾遥遥见过。当时还有些不以为意,现在近距离亲眼见过,让他心里久久静不下来。黄巾之乱就是因流民越积攒越多,才导致了有心之人起了心思,进而引起兵变的。

雒阳城的守卫们也很紧张,曹操最近几天也没功夫来蔡府,日日夜夜带着军队士兵在城门口巡逻,不许流民入城。城内的大户人家发动了捐款,经常会看到袁府的下人在各个门府奔走,连蔡府都勉强凑了些财物捐助,大家七拼八凑的出城放粥施饭。

流民潮在雒阳并不多见,因为这里是都城,什么规矩都是死的,哪怕再有权势的人,能买的地也是定量的,很少有百姓会真的过不下去。这次雪灾带来的流民潮属于比较罕见,至少在雒阳地界不经常有,城里的大户也不介意偶尔发发善心。

朝廷官府不管吗?当然不管,流民而已,到处太守上疏的奏章中经常会见到,听多了也就习惯了。而且流民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不算是自己的子民,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那还能算自己治下的百姓吗?于是也只是为了防止他们哗变,派出了军队守住各个方向的城门,便不再过问他们的死活。

大雪终于停了下来,流民潮也渐渐散去,除了那些没有熬过寒冷,零零散散被留在城门外一动不动的尸体,这一切就好像从没发生过一样。军队也把那些无人带走的尸体都收集了起来,找了个地方草草掩埋,省的在那里碍眼。

本以为这个冬天会如此悄无声息的过去,不成想刚过了腊月初,一个不好的消息就从北方传到了雒阳:鲜卑发兵,攻打幽、并二州。

跟益州的叛乱相比,北方的入侵却没有在雒阳城中引起多大波澜。毕竟北方边境几乎年年冬天都会打仗,要是有哪两年连着没有战事,那才会让人感到奇怪。

消息在雒阳传开的第二天,公孙瓒就匆匆来到蔡府与李继见了一面,随后就立马独身返回幽州了。这次受到兵灾的地方就有他的老家辽西郡,而且他最近感觉自己在雒阳继续待下去好像也没什么用了,已经拜了卢植和刘宽为师,算是有了不错的身份,跟谁都能说得出口。趁着这次鲜卑入境侵扰,自己也好回老家去攒攒军功。

李继虽然知道,公孙瓒此次走后可能再也没有见面之日了,回到幽州后的他会在那打下坚实的基础,为日后成为北方诸侯之一做准备。但这次也没法帮他什么,这回又不像李颙来的那次,鲜卑可不是南方诸夷一样的小打小闹,不可能提前定策。于是只好简单的嘱咐了一番,就和公孙瓒分开了。

公孙瓒走后,李继也很少再与人交流,除了曹操来时会下楼与他一述,现在甚至直接在书楼上点了火烛,穿上厚厚的冬服,开始夜读起来。

与最开始看书的想法不同,李继不再是闲得无聊的打发时间,而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两座藏书楼的书都看完。

不是李继对这些无用的学问突然渴求起来,而是造纸术都已经完备了,那自己要做的事就会逐渐多起来,等到明年正式开始售卖,或许就不会有这般悠闲的功夫了,这样做就当是提前开始适应忙碌的生活。

终于,在春暖花开的时候,李继踏上了隔壁院子的第二座阁楼。

投推荐票 /    (快捷键:←)上一章 / 章节目录 / 下一章(快捷键:→)    / 加入书签
章节有误,我要:报错
X
Top